莊子集釋一包養網卷十上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753941a6c043.17016447.

雜篇說劍第三十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釋文】以事名篇。  昔趙文王喜劍,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,晝夜相擊于前,逝世傷者歲百余人,好之不厭。如是三年,國衰,諸侯謀之。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疏】趙惠王,名何,趙武靈王之子也。好擊劍之士,養客三千,好無厭足。其國衰敝,故諸侯知其無道,共相謀議,欲將伐之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趙文王》司馬云:惠文王也,名何,武靈王子,后莊子三百五十年。洞紀云:周赧王十七年,趙惠文王之元年。一云:案長歷推惠文王與莊子相值,恐彪之言誤。《喜劍》許紀反。下同。《夾門》郭李音協,又古洽反。《好之》呼報反。下同。《無厭》于鹽反,又于艷反。◎盧文弨曰:今書作不厭。  太子悝患之,募擺佈曰:“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,賜之令嬡。”擺佈曰:“莊子當能。”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疏】悝,趙太子名也。厭患其父愛好干戈,故欲令嬡以募說士。莊子年夜賢,當能止劍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悝》苦回反,太子名。◎俞樾曰:惠文王之后為孝成王丹,則此太子蓋不立。《募》音慕,又音務。《說王》如字,解也。又音悅。

  太子乃使人以令嬡奉莊子。莊子弗受,與使者俱,往見太子曰:“太子何故教周,賜周令嬡?”  太子曰:“聞夫子明圣,謹奉令嬡以幣從者。夫子弗受,悝尚(一)何敢言!”【一】  【一】【疏】欲教我何事,乃賜令嬡?既見金多,故問。太子曰:“聞(莊)〔夫〕子賢哲圣明故,所以贈(于)〔千〕金以充從(車)〔者〕之幣帛也。”

  【釋文】《與使》所吏反。《以幣從》才用反。一本作以幣從者。◎盧文弨曰:舊者訛軍,今矯正。今書有者字。

  【校】(一)闕誤引張君房本尚作當。  莊子曰:“聞太子所欲用周者,欲絕王之愛好也。青鳥使上說年夜王而逆王意,下不當太子,則身刑而逝世,周尚安所事金乎?青鳥使上說年夜王,下當太子,趙國何求而不得也!”

  太子曰:“然。吾王所見,唯劍士也。”

  莊子曰:“諾。周善為劍。”  太子曰:“然吾王所見劍士,皆蓬頭突鬢垂冠,曼胡之纓,短后之衣,橫眉而語難,王乃說之。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,事必年夜逆。【一】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發亂如蓬,鬢毛凸起,鐵為冠,垂下出面。曼胡之纓,謂屯項抹額也。短后之衣,便于武事。橫眉怒眼,勇者之容,憤然窴胸,故語聲難澀。斯劍士之形服也。  【釋文】《上說》如字,又始銳反。下同。《蓬》步公反。本或作●,同。《頭》蓬頭,謂著兜鉾也。有毛,故如蓬。《突鬢》必刃反。司馬本作賓,云:賓讀為鬢。《垂冠》將欲斗,故冠低傾也。《曼胡》莫干反。司馬云:曼胡之纓,謂粗纓無文理也。《短后之衣》為便于事也。《橫眉》赤夷赤真二反。《語難》如字。艱難也;懦夫憤氣積于氣度,言不流暢也。又乃旦反,既怒而語,為人所畏難。司馬云:說相擊也。《乃說》音悅。下年夜說同。

  莊子曰:“請治劍服。”治劍服三日,乃見太子包養。太子乃與見王,王脫白刃待之。莊子進殿門不趨,見王不拜。【一】王曰:“子欲何故教寡人,使太子先【二】?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夫自得者,內無懼心,故不趨走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與見》賢遍反。下劍見同。又如字。《王脫》一本作說,同。土活反。  【二】【疏】汝欲用何術以教諫于我,而使太子先言于我乎?  曰:“臣聞年夜王喜劍,故以劍見王。”

  王曰:“子之劍何能禁制?”

  曰:“臣之劍,十步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”

  王年夜悅之,曰:“全國無敵矣!”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疏】其劍十步殺一人,一往千里,行不留住,銳快如是,寧有敵乎!  【釋文】《千里不留行》司馬云:十步與一人相擊,輒殺之,故千里不留于行也。◎俞樾曰:十步之內,輒殺一人,則歷千里之遠,所殺多矣,而劍鋒不缺,所當無撓者,是謂十步一人,千里不留行,極言其劍之利也。行以劍言,非以人言,下文所謂行以秋冬是也。司馬云,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,故千里不留于行也。未得其義。

  莊子曰:“夫為劍者,示之以虛,開之以利,后之以發,先之以致。愿得試之【一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夫為劍者道也,是以忘己虛心,開通利物,感而后應,機照物先,莊子之用劍也。

  王曰:“夫子休就舍,待號令(一)設戲請夫子【一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詞旨清遠,感動王心,故令歇息,屈就館舍,待設劍戲,然后邀延也。

  【校】(一)張君房本無令字。

  王乃校劍士七日,逝世傷者六十余人,得五六人,使奉劍于殿下,乃召莊子。王曰:“本日試使士敦劍【一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敦,斷也。試陳劍士,使考校敦斷以定勝劣。

  【釋文】《乃校》司馬云:考校取其勝者也。校,本或作教。《士敦》如字。司馬云:敦,斷也,試應用劍相擊斷截也。一音丁回反。◎門第父曰:釋文引司馬云,敦,斷也。試應用劍相擊截斷也。邶風詩箋王事敦我,敦,猶投擲也。魯頌詩箋敦商之旅,敦,治也。敦劍即治劍之意。說文:敦,怒也,一曰誰何也。誰何,猶言莫我何,亦即兩比擬較之意。兩比擬較,故怒也。

  莊子曰:“看之久矣【一】。”  【一】【疏】企看日久,請早試之。

  王曰:“夫子所御杖,長短何如?”

  曰:“臣之所奉皆可。【一】然臣有三劍,唯王所用,請先言而后試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御,用也。謂莊實可擊劍,故問之。  【釋文】《御杖包養網單次》直亮反。《所奉》司馬本作所奏。

  王曰:“愿聞三劍。”

  曰:“有皇帝劍,有諸侯劍,有庶人劍(一)。”

  【校】(一)平地寺本三劍字上均有之字。

  王曰:“皇帝之劍何如?”  曰:“皇帝之劍,以燕溪石城為鋒,齊岱為鍔【一】,晉魏(一)為脊,周宋為鐔【二】,韓魏(二)為夾【三】;包以四夷,裹以四時【四】;繞以渤海,帶以常山【五】;制以五行,論以刑德【六】;開以陰陽,持以春夏,行以秋冬【七】。此劍,直之無前,舉之無上,案之無下,運之無旁,上決浮云,下絕地紀。此劍一用,匡諸侯,全國服矣【八】。此皇帝之劍也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鋒,劍端也。鍔,刃也。燕溪,在燕國,石城,塞外山;此地居北,以為劍鋒。齊國岱岳在東,為劍刃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燕》音煙。《溪》燕溪,地名,在燕國。《石城》在塞外。《鍔》五各反。司馬云:劍刃也。一云:劍棱也。

  【二】【疏】鐔,環也。晉魏二國近乎趙地,故以為脊也。周宋二國近南,故以為環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鐔》音淫。三蒼云:徒感反,劍口也。徐徒南反,又徒各反,謂劍镮也。司馬云:劍珥也。  【三】【疏】鋏,把也。韓魏二國在趙之西,故以為把也。  【釋文】《為夾》古協反。司馬云:把也。一本作鋏,同。一云:鐔,從棱向背;鋏,從棱向刃也。  【四】【疏】懷四夷以品德,順四時以生化。

  【釋文】《裹以》音果。

  【五】【疏】渤海,滄洲也。常山,北岳也。造化之中,以山海鎮其地也。

  【六】【疏】五行,金木水火土。刑,刑罰;德,德化也。以此五行,匡制寰宇,論其刑德,以御群生。

  【七】【疏】夫陰陽開辟,春夏維持,秋冬肅殺,天然之道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行以秋冬》隨天道以去處也。

  【八】【疏】夫以道為劍,則無所不包。故高低旁通,莫能礙者;浮云地紀,豈足言哉!既以造化為功,故無不服也。

  【校】(一)(二)平地寺本魏作衛。

  文王芒然自掉【一】,曰:“諸侯之劍何如?”  【一】【疏】夫才小聞年夜,不相承領,故芒然若涉海,掉其所謂,類魏惠王之聞韶樂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芒然》莫剛反。

  曰:“諸侯之劍,以知懦夫為鋒,以清廉士為鍔,以賢良士為脊,以忠圣士為鐔,以豪桀士為夾(一)。此劍,直之亦無前,舉之亦無上,案之亦無下,運之亦無旁;上法圓天以順三光,下法方地以順四時,中和平易近意以安四鄉【一】。此劍一用,如雷霆之震也,四封之內,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。此諸侯之劍也【二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四鄉,猶四方也。夫能法象六合而知萬物之情,謂諸侯所以為異也。但能依用此劍而御于邦國,亦宇內無敵。

  【二】【疏】易以震卦為諸侯,故雷霆為諸侯之劍也。

  【校】(一)趙諫議本賢良作賢圣,世德堂本及趙本忠圣作忠勝,世德堂本豪桀作豪杰。

  王曰:“庶人之劍何如?”

  曰:“庶人之劍,蓬頭突鬢垂冠,曼胡之纓,短后之衣,橫眉而語難。相擊于前,上斬頸領,下決肝肺。此庶人之劍,無異于斗雞,一旦命已絕矣,無所用于國事。今年夜王有皇帝之位而好庶人之劍,臣竊為年夜王薄之。”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疏】莊子雄辯,冠絕古今,故能說化趙王,往其所好,而結會旨歸,在于此矣。

  【釋文】《肝肺》芳廢反。《竊為》于偽反。  王乃牽而上殿。宰人上食,王三環之【一】。莊子曰:“年夜王安坐定氣,劍事已畢奏矣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環,繞也。王覺己非,深懷慚惡,命莊子上殿以展愧情,繞食三周,不克不及安坐,氣急心懣,豈復能飧乎!  【釋文】《而上》時掌反。下同。《三環》如字。又音患,繞也。聞義而愧,繞(饒)〔饌〕(一)三周,不克不及坐食。

  【校】(一)饌字依世德堂本改。

  于是文王不出宮三月,劍士皆服斃其處也(一)【一】。

  【一】【疏】不復受賞,故恨而致逝世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服斃》婢世反。司馬云:忿不見禮,皆自殺也。

  【校】(一)平地寺本及卷子本服斃其處也并作伏斃其處矣。

雜篇漁父第三十一【一】  【一】【釋文】以人名篇。 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,休坐乎杏壇之上。門生讀書,孔子弦歌鼓琴,奏曲未半【一】。

  【一】【疏】緇,黑也。尼父游行全國,讀講詩書,時于江濱,歇息林籟。其林郁茂,蔽日陰沉,布葉垂條,又如帷幕,故謂之緇帷之林也。壇,澤中之高處也。其處多杏,謂之杏壇也。琴者,和也,可以和心養性,故奏之。  【釋文】《緇帷》司馬云:黑林名也。本或作惟。《杏壇》司馬云:澤中高處也。李云:壇名。

  有漁父者,下船而來,須(一)眉交(二)白,被發揄袂,行原以上,距陸而止,左手據膝,右手持頤以聽。曲終而招子貢子路,二人俱對【一】。

  【一】【疏】漁父,越相范蠡也;輔佐越王句踐,平吳事訖,乃乘扁船,游三江五湖,變易姓名,號曰漁父,即屈原所逢者也。既而泛海至齊,號曰鴟夷子;至魯,號曰白珪師長教師;至陶,號曰朱公。晦跡韜光,隨時變化,仍遺年夜夫種書云。揄,揮也。袂,袖也。原,高平也。距,至也。鬢眉交白,壽者之容;散發無冠,野人之貌。于是遙看平原,以手揮袂,至于高陸,維船而止,(拓)〔托〕頤抱膝,以聽琴歌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有漁父者》音甫,取魚父也。一云是范蠡。元包養價格ptt嘉本作有漁者父,則如字。《須眉》本亦作須眉。《交白》如字。李云:俱也。一本作皎。《揄》音遙,又音俞,又褚由反,謂垂手衣內而行也。李音投,投,揮也。又士由反。《袂》面世反,李音芮。《以上》時掌反。《距陸》李云:距,至也。

  【校】(一)趙諫議本須作鬢。(二)闕誤引張君房本交作皎。  客指孔子曰:“彼何為者也【一】?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詢問仲尼是何爵命之人。

  子路對曰:“魯之正人也【一】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答云是魯國賢人正人也。

  客問其族。子路對曰:“族孔氏【一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問其氏族,答云姓孔。

  客曰:“孔氏者何治也【一】?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又問孔氏以何法術補綴其身。

  子路未應,子貢對曰:“孔氏者,性服台灣包養網忠信,身行仁義,飾禮樂,選人倫,上以忠于世「哦,那你媽知道了應該很高興。」鄰居感慨道,「主,下以化于齊平易近,將以利全國,此孔氏之所治也。【一】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率姓謙和,服行圣跡,修飾禮樂,簡選人倫,忠誠事君,化物齊等,將欲利群品,此孔氏之心乎!

  【釋文】《飾禮》如字。本又作飭,音敕。《下以化齊平易近》李云:齊,等也。許慎云:齊等之平易近也。如淳云:齊平易近,猶布衣。元嘉本作化于齊平易近后。(句如)〔向本〕(一)無于字。

  【校】(一)世德堂本句作向,如應為本字之誤。

  又問曰:“有土之君與?”

  子貢曰:“非也。”

  “侯王之佐與?”

  子貢曰:“非也。”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疏】為是有茅土五等之君?為是貴爵輔佐卿相乎?皆答云非也。【釋文】《君與》音余。下同。

  客乃笑而還,行言曰:“仁則仁矣,恐難免其身;苦心勞形以危其真。嗚呼,遠哉其分于道也!【一】”  【一】【疏】夫勞苦心形,危忘真性,偏行仁愛者,往本迢遰而分離于玄道也,是以嗤笑彷徨,嗚呼嘆之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以危》危,或作偽。《其分》如字。本又作介,音界。司馬云:離也。◎慶藩案分釋文作介,音界,是也。隸書介作●,俗書分作●,二形類似,往往混亂。莊三十年谷梁傳周之分子也。釋文:分,本作介。漢書杜周傳執進退之分,師古注:分,或作介。是其證。◎藩又案界與介古字通。漢書揚雄傳界(濕)〔涇〕(一)陽抵穰侯而代之,文選界作介。史記晉世家號曰介山,續漢書郡國志作界山。年齡繁露立元神(碑)〔篇〕(二)介障險阻,淮南覽冥篇介作界。

  【校】(一)涇字依漢書改。(二)篇字依年齡繁露改。

  子貢還,報孔子。孔子推琴而起曰:“其圣人與!”乃下求之,至于澤畔,方將杖拿而引其船,顧見孔子,還鄉而立。孔子反走,再拜而進。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疏】拿,橈也。反走前進,是虔誠之容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杖》直亮反。《拏》女居反。司馬云:橈也,音余。《鄉而》噴鼻亮反。或作向,同。

  客曰:“子將何求?”

  孔子曰:“曩者師長教師有緒言而往,丘不肖,未知所謂,竊待(一)于下風,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【一】!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曩,向也。緒言,余論也。卒,終也。相,助也。向者師長教師有清言余論,丘不敏,未識所由之故。竊聽下風,庶承謦咳,卒用此言,助丘不逮。

  【釋文】《緒言》猶先言也。◎包養網俞樾曰:楚辭九章款秋冬之緒風,王注曰:緒,余也。讓王篇曰:其緒余以為國家。是緒與余同義。緒言者,余言也。師長教師之言未畢而往,是有不盡之言,故曰緒言。釋文曰:猶先言也。非是。《竊待》待,或作侍。《咳》苦代反。《唾》吐臥反。《相丘》息亮反。

  【校】(一)闕誤引張君房本待作侍。

  客曰:“嘻!甚矣子之好學也!”

  孔子再拜而起曰:“丘少而修學,以致于今,六十九歲矣,無所得聞至教,敢不虛心!”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疏】嘻,笑聲也。丘少年已來,修學仁義,逮乎耆艾,未聞至道,所以恭謹虔恪虛心矣。  【釋文】《曰嘻》噴鼻其反。《之好》呼報反。下同。《丘少》詩召反。下同。  客曰:“同類相從,同聲相應,固天之理也。吾請釋吾之一切而經子之所以【一】。子之所以者,人事也。皇帝諸侯年夜夫庶人,此四者自正,治之美也,四者離位而亂莫年夜焉。官治其職,人憂(一)其事,乃無所陵【二】。故田荒室露,衣食缺乏,征賦不屬,妻妾和睦,長少無序,庶人之憂也【三】;能不勝任,官事不治,行不潔白,群下荒怠,功美不有,爵祿不持,年夜夫之憂也【四】;廷(二)無奸臣,國家昏亂,工(三)技不巧,貢職不美,年齡后倫,不順皇帝,諸侯之憂也【五】;陰陽和睦,冷暑不時,以傷庶物,諸侯暴亂,擅相攘伐,以殘平易近人,禮樂不節,財用窮匱,人倫不飭,蒼生淫亂,皇帝有司之憂也【六】。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年夜臣職事之官,而擅飾禮樂,選人倫,以化齊平易近,不(四)泰多事乎【七】!

  【一】【疏】夫虎嘯風馳,龍興云布,天然之理也,固其然乎!是以漁父年夜賢,宣尼至圣,賢圣相感,斯同聲相應也。故釋吾之一切方外之道,經營子之所以方內之業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而經子之所以》經,經營也。司馬云:經,理也。

  【二】【疏】陵,亦亂也。夫人倫之事,抑乃多端,切要而言,無過此四者。若四者守位,乃教治盛美,若高低相冒,則亂莫年夜焉。是以百官各司其職,庶人自憂其務,不相陵亂,斯不易之道者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正治》直吏反。下官事不治同。

  【三】【疏】田畝荒蕪,屋室漏露,追征賦稅,不相系屬,妻妾既掉尊卑,長幼曾無順序,庶人之憂患也。◎慶藩案荒露,謂荒蕪敗露。方言曰:露,敗也。古本或作路,路露古通用。淮南臣道篇路亶者也,王念孫曰:路亶,猶羸憊也。亦通作潞。秦策士平易近潞病,高注云:潞,羸也。皆與敗義附近。孟子滕文公篇是率全國而路也,趙注云:是導率全國之人以羸路也。《不屬》音燭。《長少》丁丈反。后遇長同。

  【四】【疏】職任不勝,物務不睬,蒼生荒亂,四平易近不勤,年夜夫之憂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不勝》音升。《行不》下孟反。

  【五】【疏】陪臣不忠,苞茅不貢,年齡盟會,落朋倫之后,五等之憂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工技》其綺反。◎盧文弨曰:今書作國技。《貢職》職,或作賦。《年齡后倫》朝覲不及等比也。

  【六】【疏】攘,除也。陰陽不調,日時愆度,干戈薦起,萬物夭傷,三公九卿之憂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不飭》音敕。  【七】【疏】上非皇帝諸侯,下非宰輔卿相,而擅修飾禮樂,選擇人倫,教化蒼生,正齊群物,乃是多事之人。

  【釋文】《不泰》本又作年夜,音同。徐敕佐反。后同。  【校】(一)平地寺本憂作處。(二)平地寺本廷作朝。(三)世德堂本任務國,此蓋依釋文改。(四)平地寺本不下有亦字。

  且人有八疵,事有四患,不成不察也。非其事而事之,謂之摠;【一】莫之顧而進之,謂之佞【二】;希意道言,謂之諂【三】;不擇長短而言,謂之又不經意地向被男主角踐踏、當墊腳石的男配謝夕伸出諛【四】;好言人之惡,謂之讒【五】;析交離親,謂之賊【六】;稱譽詐偽以敗惡(一)人,謂之慝【七】;不擇善否,兩容頰(二)適,偷拔其所欲,謂之險【八】。此八疵者,外以亂人,內以傷身,正人不友,明君不臣【九】。所謂四患者:好經年夜事,變更易常,以掛功名,謂之叨【一0】;專知擅事,侵人自用,謂之貪【逐一】;見過不更,聞諫更甚,謂之很【一二】;人同于己則可,分歧于己(三),雖善不善,謂之矜【一三】。此四患也。能往八疵,無行四患,而始可教已。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摠,濫也。非是己事而強知之,謂之叨濫也。  【釋文】《八疵》祀知反。《之摠》李云:謂監也。

  【二】【疏】強進忠言,人不采顧,謂之佞也。

  【三】【疏】盼望後人意氣而導達其言,斯諂也。  【釋文】《道言》音導。

  【四】【疏】茍且順物,不簡長短,謂之諛也。  【五】【疏】聞人之過,好揚敗之。

  【六】【疏】人有親情交故,輒欲離而析之,斯賊害也。

  【七】【疏】與己親者,雖惡而(舉)〔譽〕(四);與己疏者,雖善而毀;以斯詐偽,好敗傷人,可謂奸慝之人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稱譽》音余。《以敗》補邁反。《惡人》烏路反。下同。《之慝》他得反。

  【八】【疏】否,惡也。善惡二邊,兩皆容納,和顏悅色,偷拔其意之所欲,隨而佞之,斯險诐之人也。  【釋文】《善否》悲美反,惡也。又方九反。《兩容頰適》善惡皆容,顏貌調適也。頰,或作顏。

  【九】【疏】外則惑亂于蒼生,內則傷敗于一身,是以正人不與為友朋,明君不將為臣佐也。

  【一0】【疏】服侍安危,經營年夜事,變改之際,樹立功名,謂叨濫之人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以掛》音卦,別也。又音圭。《之叨》吐刀反。

  【逐一】【疏】事己獨擅,自用陵人,謂之貪也。  【一二】【疏】有過不改,聞諫彌增,很戾之人。

  【釋文】《很》胡懇反。◎慶藩案說文:很,言不聽從也。逸周書謚法篇愎很遂過者曰刺。荀子成相篇愎很遂過不願悔。

  【一三】【疏】物同乎己,雖惡而善,物異乎己,雖善而惡,謂之矜夸之人。

  【釋文】《能往》起呂及。

  【校】(一)闕誤引張君房本惡作德。(二)趙諫議本頰作顏,平地寺本道躲本并同。(三)平地寺本己下有則字。(四)譽字依劉文典補副本改。

  孔子愀但是嘆,再拜而起曰:“丘再逐于魯,削跡于衛,伐樹于宋,圍于陳蔡。丘不知所掉,而離此四謗者何也?”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疏】愀然,慚竦貌也。罹(離),遭也。丘無罪掉而遭罹四謗。未悟前旨,故發此疑。  【釋文】《愀然》在九反,又七小反。

  客凄然變容曰:“甚矣子之難悟也!人有畏影惡跡而往之走者,舉足愈數而跡愈多,走愈疾而影不離身(一),自以為尚遲,狂奔不休,絕力而逝世。不知處陰以休影,處靜以息跡,愚亦甚矣!子審仁義之間,察同異之際,觀動靜之變,適受與之度,理好惡之情,和喜怒之節,而幾于難免矣【一】。謹修而身,慎守其真,還以物與人,則無所累矣【二】。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(二),不亦外乎【三】!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留停仁義之間以招門徒,伺察同異之際以候機宜,觀動靜之變,睎其僥幸,適受與之度,看著功名,理好惡之情,而長短堅執,和喜怒之節,用為達道,以己誨人,矜矯本性,近于難免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難語》魚據反。下同。本或作悟。◎盧文弨曰:今書作難悟。《愈數》音朔。《不離》力智反。

  【二】【疏】謹慎形體,修守真性,一切功名,還歸人物,則物我俱全,故無患累也。

  【三】【疏】不克不及修其身而求之別人者,豈非疏外乎!

  【校】(一)平地寺本離下無身字。(二)平地寺本作今不修身而求之于人。

  孔子愀然【一】曰:“請問何謂真?”  【一】【疏】自竦也。

  客曰:“真者,精誠之至也。不精不誠,不克不及動人【一】。故強哭者雖悲(一)不哀,強怒者雖嚴不威,強親者雖笑和睦。真悲無聲而哀,真怒未發(二)而威,真親未(三)笑而和。真在內者,神動于外,是所以貴真也。其用于人理也,事親則慈孝,事君則忠貞,飲酒則歡樂,處喪則悲痛。【二】忠貞以功為主,飲酒以樂為主,處喪以哀為主,事親以適為主,功成之美,無一其跡矣【三】。事親以適,不論(四)所以矣;飲酒以樂,不選其具矣;處喪以哀,無問其禮矣【四】。禮者,世俗之所為也;真者,所以受于天也,天然不成易也【五】。故圣人法天貴真,不拘于俗【六】。愚者反此。不克不及 TC: